翻译是一份怎么样的工作
发表时间:2020-05-18 20:32
文章来源:admin
浏览次数:
谈到翻译,许多人之所以感兴趣却不敢尝试,是因为自认“文字天赋不够,文学造诣不足”,总之,就是艺术修养不够。翻译是与文字打交道的工作,而“文字”总让人联想到“文学”。毕竟,在相当长的时间里,只有少数受过教育的人才识字,他们所追求的只有“经世文章”,而且公众所知的“翻译家”无一不是以翻译文学作品而著称;故而“文字”常常与“文学”和“艺术”紧密起来,由此把众多感兴趣的潜在译者挡在了门外。
难道想做翻译真的需要很高的艺术修养吗?当然不是。今天,世语通翻译公司就来给大家分析一二。
在今天,文字的主要功能不再是铸就“经世文章”,而已为普罗大众使用,用于传递各式信息,大多数情况下,大家只要求准确、实用;做翻译工作也不再只有“翻译家”一条出路,各行各业都有大量的资料需要翻译,都需要称职可靠的专业译者。所以,如今大量需要的翻译,与“艺术”的关系已经不再紧密。不妨想想日常生活中所见的各式翻译资料:新闻、博客、说明书、学习资料……用母语编写这类资料完全不需要作者有太高的艺术修养,同样的道理当然也适用于译者。或者说,如果一个人可以用母语写出较为规范的使用说明或新闻报道,那么他的“艺术修养”完全可以满足翻译说明书或新闻报道的要求。
有人说,即便用母语写作,要把文章写得流畅也不是人人能做到的。没错,它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,但许多人之所以做不到,原因并不是缺乏“艺术天赋”,而是缺乏训练。在我看来,科学在二十世纪的一大进展,就是证明了许多之前认定的“天赋能力”,其实都可以依靠有意识的训练来掌握,比如当今优秀中学生的短跑成绩已经可以超越一百年前的奥运冠军。写作的能力也是如此,20世纪30年代以来,美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迅速增加,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大量开设了创意写作(creative writing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文学创作”)培训课程,有效提高了普通人的写作水平,所以退伍老兵、监狱囚犯之类普通人也可以写出不错的作品。而“创意写作”的内容,粗略来说无非是介绍写作的基本规范,并要求勤加练习。我相信,国内有志做翻译的朋友,其“文学天赋”肯定不输于美国的退伍老兵和监狱囚犯,如果文章写得不够流畅,所缺的无非是练习而已。
既然翻译和艺术的关系不大,那么翻译是作为“艺术反面”的科学吗?随着科学的进展,机器翻译的效果已经越来越好,许多时候甚至可以“胜任”简单规范的文本翻译了。可是,翻译与“科学”的距离还相当遥远。科学是一种认知体系,目的在于探究事物的规律;而翻译只是一种语言转换过程,加之自然语言本身就不是规范严格的,里面又掺杂许多“只可意会”的主观因素。所以,即便是现代伟大的翻译理论家奈达,在坚持了几十年“翻译是科学”之后,也不得不承认——翻译是艺术。比如“The night breeze came with pleasant guitar”,没有艺术的灵光闪现,仅仅靠讲道理做分析,万难翻译为“晚风送来美妙的吉他”。这只是个简单的例子,许多翻译的“神来之笔”,是分毫离不开艺术的。
由此看来,翻译既不是艺术(或者更准确地说,与艺术关系并不紧密),也不是科学,那么它是什么?我的观点是,翻译(纯文学之外的翻译)是一门技艺,它同时包含技术、艺术、科学三方面的因素。
在技术方面,翻译不要求译者有很高的艺术天赋,而强调有意识的练习和总结:名词、动词、代词等应当如何翻译,各种时态、语气如何翻译,新闻、律师函、说明书各应当如何翻译……这类问题都有一定之规,甚至已经整理结集出版,如果善于学习总结并勤加练习,应付普通的翻译是完全没有问题的。
在艺术方面,翻译要求译者有一定的艺术修养,即能够判断出文字的好坏做出取舍,识别学习提升的方向。还是上面“The night breeze came with pleasant guitar”的例子,初学者可能会翻译为“晚风和吉他一起到来”,一定的艺术修养则可以帮译者判断出“晚风送来美妙的吉他”更流畅更优美,并努力掌握这种转换模式,在以后的翻译中熟练运用。这种素质虽然名为“艺术修养”,但我相信,念过中学语文的人都有这样的判断力。
在科学方面,翻译要求译者有理性探究的精神和学习最新进展的本领。我见到许多译者困扰于英文中常见的复杂结构长句,但每次我与他们详细分析解理出各部分及之间的修饰限定关系之后,问题就迎刃而解了。而且,优秀的译者通常善于运用各种在线词典、搜索引擎、翻译软件等现代工具,提高自己的效率。在这方面,理科出身的译者相对更有优势,大概与接受科学训练较多有关系。
总的说来,根据一些翻译公司自身的经验,翻译不是许多人想的那样,单纯强调文学艺术天赋,也不太可能被科学的发展所淘汰“译者”,它更像可以通过练习登堂入室的手艺。在技术、艺术、科学三方面较为均衡,没有明显短板的人,只要有兴趣,都有机会成为不错的译者。
难道想做翻译真的需要很高的艺术修养吗?当然不是。今天,世语通翻译公司就来给大家分析一二。
在今天,文字的主要功能不再是铸就“经世文章”,而已为普罗大众使用,用于传递各式信息,大多数情况下,大家只要求准确、实用;做翻译工作也不再只有“翻译家”一条出路,各行各业都有大量的资料需要翻译,都需要称职可靠的专业译者。所以,如今大量需要的翻译,与“艺术”的关系已经不再紧密。不妨想想日常生活中所见的各式翻译资料:新闻、博客、说明书、学习资料……用母语编写这类资料完全不需要作者有太高的艺术修养,同样的道理当然也适用于译者。或者说,如果一个人可以用母语写出较为规范的使用说明或新闻报道,那么他的“艺术修养”完全可以满足翻译说明书或新闻报道的要求。
有人说,即便用母语写作,要把文章写得流畅也不是人人能做到的。没错,它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,但许多人之所以做不到,原因并不是缺乏“艺术天赋”,而是缺乏训练。在我看来,科学在二十世纪的一大进展,就是证明了许多之前认定的“天赋能力”,其实都可以依靠有意识的训练来掌握,比如当今优秀中学生的短跑成绩已经可以超越一百年前的奥运冠军。写作的能力也是如此,20世纪30年代以来,美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迅速增加,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大量开设了创意写作(creative writing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文学创作”)培训课程,有效提高了普通人的写作水平,所以退伍老兵、监狱囚犯之类普通人也可以写出不错的作品。而“创意写作”的内容,粗略来说无非是介绍写作的基本规范,并要求勤加练习。我相信,国内有志做翻译的朋友,其“文学天赋”肯定不输于美国的退伍老兵和监狱囚犯,如果文章写得不够流畅,所缺的无非是练习而已。
既然翻译和艺术的关系不大,那么翻译是作为“艺术反面”的科学吗?随着科学的进展,机器翻译的效果已经越来越好,许多时候甚至可以“胜任”简单规范的文本翻译了。可是,翻译与“科学”的距离还相当遥远。科学是一种认知体系,目的在于探究事物的规律;而翻译只是一种语言转换过程,加之自然语言本身就不是规范严格的,里面又掺杂许多“只可意会”的主观因素。所以,即便是现代伟大的翻译理论家奈达,在坚持了几十年“翻译是科学”之后,也不得不承认——翻译是艺术。比如“The night breeze came with pleasant guitar”,没有艺术的灵光闪现,仅仅靠讲道理做分析,万难翻译为“晚风送来美妙的吉他”。这只是个简单的例子,许多翻译的“神来之笔”,是分毫离不开艺术的。
由此看来,翻译既不是艺术(或者更准确地说,与艺术关系并不紧密),也不是科学,那么它是什么?我的观点是,翻译(纯文学之外的翻译)是一门技艺,它同时包含技术、艺术、科学三方面的因素。
在技术方面,翻译不要求译者有很高的艺术天赋,而强调有意识的练习和总结:名词、动词、代词等应当如何翻译,各种时态、语气如何翻译,新闻、律师函、说明书各应当如何翻译……这类问题都有一定之规,甚至已经整理结集出版,如果善于学习总结并勤加练习,应付普通的翻译是完全没有问题的。
在艺术方面,翻译要求译者有一定的艺术修养,即能够判断出文字的好坏做出取舍,识别学习提升的方向。还是上面“The night breeze came with pleasant guitar”的例子,初学者可能会翻译为“晚风和吉他一起到来”,一定的艺术修养则可以帮译者判断出“晚风送来美妙的吉他”更流畅更优美,并努力掌握这种转换模式,在以后的翻译中熟练运用。这种素质虽然名为“艺术修养”,但我相信,念过中学语文的人都有这样的判断力。
在科学方面,翻译要求译者有理性探究的精神和学习最新进展的本领。我见到许多译者困扰于英文中常见的复杂结构长句,但每次我与他们详细分析解理出各部分及之间的修饰限定关系之后,问题就迎刃而解了。而且,优秀的译者通常善于运用各种在线词典、搜索引擎、翻译软件等现代工具,提高自己的效率。在这方面,理科出身的译者相对更有优势,大概与接受科学训练较多有关系。
总的说来,根据一些翻译公司自身的经验,翻译不是许多人想的那样,单纯强调文学艺术天赋,也不太可能被科学的发展所淘汰“译者”,它更像可以通过练习登堂入室的手艺。在技术、艺术、科学三方面较为均衡,没有明显短板的人,只要有兴趣,都有机会成为不错的译者。